English Version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實習計劃 促進學生職涯發展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實習計劃的管理團隊:(左至右) 陳耀明博士、何家騏博士及郭慧玲小姐。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在2012年推出學生實習計劃。根據課程要求,學生需要在最後一個暑假(90% 實習工作在此期間進行)或學期期間(同時學習和工作)實習至少 200 小時。實習計劃每年派出約90名修讀不同課程的學生到職場實習。十多年來,本系為接近1,500名,修讀社會學、地理、環境科學、商業、政策與公共管理、區域研究等10多個課程的本科生安排參與實習計劃。這些學生來自香港、中國大陸、台灣、緬甸、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及其他地方。

實習計劃推出時,得到多個政府部門、環保組織、社會服務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的支持。現時大約有 50 個夥伴機構為本系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包括環境諮詢機構、建築公司、主題樂園、酒店、社會企業、政府部門,以及社會服務、環保、教育、文化等範疇的非政府組織,例如國泰航空飲食服務、商界環保協會、香港紅十字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海洋公園、長者安居協會、聖雅各福群會、香港青年協會、灣景國際及仁愛堂。

本期FLASS FORWARD邀請了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實習計劃的管理團隊成員郭慧玲小姐、陳耀明博士和何家騏博士向我們介紹實習計劃的歷史、目標、成功故事及十多年下來所累積的經驗。

觀看實習生計劃的有關視頻

你可能興趣閱讀本院兩位傑出校友,陳岳汛先生杜珮煒小姐的相關故事。

 

1. 可以先介紹一下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社會科學系*實習計劃的歷史嗎?

社會科學系自2012年開始統籌實習計劃。 社會科學系與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在 2023 年合併為現時的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並繼續負責營辦實習計劃。

郭小姐:社會科學系(該系與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於2023年7月合併成現在的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於2012年推出實習計劃,當時大學仍然名為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在正名為大學的過程中,除了教授五年制的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外,亦積極推廣四年制的社會科學學士、文學士及理學士課程,包括全球及環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和全球及香港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

這些課程旨在讓學生認識社會。我們認為,為學生提供機會親身觀察社會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世界,可以使他們的學習經驗更加完整。我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了社會科學系的實習計劃。

 

2. 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整個實習計劃的安排嗎?

郭慧玲女士(後排右一)與全球及環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2017年畢業生在畢業派對上合照。 該聚會由全球及環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通識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通識教育學士課程、全球及香港研究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合辦。

郭小姐:學生修畢第三年的課程後,便要在暑假進行實習。我們會在每年的一月和二月向學生介紹整個實習安排,並協助他們準備履歷。在初步了解學生的優缺點後,我們會為表現不理想的學生舉辦複習班。在學生選出心儀的實習機構後,我們便將他們的履歷發送到這些機構。到了四月或五月,合作機構將要求我們的學生參加面試,並在確認聘用後簽署必要的文件。

實習開始前,我們會再次為所有學生舉辦簡報會,提醒他們在工作場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實習開始後,我們會收到工作場所主管對學生的職場評估。實習期間,學系會一直與學生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工作,並密切監察他們的表現。

 

3. 實習計劃要實現什麼目標?

郭小姐:今時今日的僱主期望他們的員工善於與人溝通、靈活適應新環境、值得信賴、與團隊其他成員合作愉快、能主動提出有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體察他人的需求。僱主很重視這些軟技能,因為他們相信具備這些特質的人能夠有效協作、具備創意思維、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和有責任心地工作。員工這些特質為一家企業的成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工作場所,實習生有機會學習如何撰寫正規的電子郵件,如何禮貌地與人溝通,如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單單學習符合公司期望的衣著和舉止。職場實習讓同學們能迅速掌握這些技巧。

何家騏博士(右二)和趙永佳教授(左二)在通識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的畢業派對上合照。派對由當時的社會科學系舉辦。 何博士和趙教授都是通識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的導師。該課程自2021/22學年後停辦。

何博士:學生除了磨練軟技能,也可通過實習經驗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在職場,本系的學生會遇上來自教育大學甚至其他高等院校各類課程(教育或非教育)的學生,實習生一方面需要學習如何分工合作,同時亦會無可避免地互相比較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無論是否恰當,這些比較可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幫助他們以更實際的態度規劃未來的職涯發展:選擇能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在職場上的發展亦因而更為順利。

在實習時,學生向僱主展示他們如何把知識和技能應用在現實情況中。不少合作機構在得知教大學生在職場的表現後,都樂意聘用他們做兼職,甚至在學生畢業後聘請他們成為全職員工。更有學生因為實習表現出色而在自己喜歡的公司找到工作。

陳博士:我們不希望學生被困於大學校園,校園成為障礙學生接觸現實世界的城堡。實習經驗讓學生知道現實世界如何運作。雖然,學生在實習期間可能會受到負面評價和遭遇挫折,即使這樣對他們來說也是有好處的。對於願意學習的人來說,犯錯也是改進的機會,也是了解別人對他們的期望的機會。在需要時,系內老師會指導學生如何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實習亦有學術層面的要求,實習為學生提供思考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機會。實習結束後,學生需要撰寫一份詳細報告作為期末作業。學生在報告中不僅要反思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還要展示他們如何把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工作中。實習經驗幫助學生了解如何聯繫學術世界和現實世界。

 

4. 你如何幫助學生認識實習的重要性?

 

我總是對學生說,在職場,你是自己的代言人

 

郭小姐:我總是對學生說,在職場,你是自己的代言人,實習是宣傳自己的一次機會,應該用負全責的態度來看待實習。高興的是,一些學生由於意識到實習的重要,因而在實習中全力以赴,在他們實習的機構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何博士:那些對自己職涯規劃有清晰想法的學生都知道,實習是他們職涯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留意到有些一開始對實習不太認真的學生,當他們看到其他同學有很好的實習機會時,就會更認真地對待實習。

陳博士:我們向學生強調,實習是課程的一部分,確保學生了解實習是他們與僱主之間的正式工作安排。與正式就業一樣,學生需要準備履歷、參加面試,並在正式錄用時簽署合約。

 

5. 有什麼建議可以幫助學生為實習做好心理準備嗎? 是否會持續監察學生的表現?
 

郭小姐:我們會為學生安排實習前簡報會,向他們提出實習期間需要注意的建議、警告和提示。在工作場所,軟技能與知識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但軟技能是人際溝通技能,學習這種技能的其中一個快捷方法是與其他人互動。如果學生在工作場所犯錯並得到主管的糾正,這些經驗會讓學生牢記工作場所的規則和僱主對他們的期望。

陳博士:我經常強調,從錯誤中學習是成長的重要部分。今天的學生屬於 Z 世代,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沉迷於數碼科技。他們也屬低生育世代,很多是獨生子女。 Z 世代在新冠肺炎期間也經歷了社交孤立,這對他們的社交技能無可避免地造成了影響。在這些背景之下,這些學生較少機會與其他人緊密合作。與較年長一輩相比,許多Z 世代有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問題,這點並不奇怪。

 

 

當他們回想在職場的經驗時,可能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這就是體驗式學習的本質。

 

當他們回想在職場的經驗時,可能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這就是體驗式學習的本質。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記住工作場所種種規則,但當他們以實習生身份加入職場,就會意識到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人們常說,人踏入現實世界就會在工作中學習到人情世故。

 

何博士:雖然實習生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小錯誤,但我們希望通過實習前簡報會儘量減低他們犯下重大錯誤的風險,例如具有法律後果的錯誤,包括侵犯知識產權和洩露個人私隱。

除了簡報會,我們還會持續監察。當學生完成大約100小時的實習時,學系導師會親身到工作場地或透過Zoom與學生會面,並聯同學生在實習機構的主管一起評估他們的工作表現。我們會要求學生在主管的幫助下提交中期評估報告,以衡量他們的進展。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學術導師會針對他們的情況提出建議。

 

6. 學生的哪些弱點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實習表現?

郭小姐:在大學學習,老師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材料,例如課程大綱、講義、工作紙、作業指導等等。有部份職場是沒有這些東西的。當實習生按實際需要獲分配各種任務時,主管很多時候只會給予口頭指示,他們期望實習生能以自己的方法完成任務。實習生需要自己花心思審視工作流程,並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對我們一些學生來說,這是一項挑戰。

另一極端情況是,有些學生在完全沒有諮詢他們主管的情況下完成任務。這兩種方式都是不恰當的。

陳博士:一般來說,現在的學生缺乏強烈動機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他們很被動,羞於提問。如果學生想好好地完成任務,他們應該仔細聆聽主管對工作的陳述,跟著找出相關資訊並自行提出解決方案,然後在執行前徵求主管的意見。

我經常提醒學生,人不會遇上兩個完全相同的經歷。我跟他們說,每一次實習機會都是獨一無二的,不但讓他們探索工作世界,更是自我認識包括了解他們弱點的一個好機會,他們要好好珍惜。

陳博士經常提醒他的學生,每一次實習機會都是獨一無二的,實習不但讓他們探索工作世界,更是認識自己的一個好機會,他們要好好珍惜。

何家騏博士(後排左一)喜歡在非正式聚會上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例如一些職場秘訣。最右邊是郭慧玲女士。

何博士:我發現現在一些學生有辦事輕率,想法不夠仔細,或是缺乏常識的毛病。例如,儘管他們知道實習機構很快就會與他們聯繫,他們仍然不會詳細地檢視電子郵件,例如忽略了來自實習機構的電子郵件可能落入垃圾郵件匣中;有些學生以為實習機構會親自打電話給他們;有些學生在提交申請時並沒有考慮交通所需時間,當他們收到錄用通知時,卻抱怨實習地點離家很遠。

 

7. 實習經驗為學生帶來了哪些改變?

郭小姐:很多學生以認真態度對待實習,將其視為畢業前的訓練。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時,會主動徵詢主管和同事,他們渴望學習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視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任務為學習機會,藉此增強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學生在完全實習後都有顯著的改變。

但也有一些學生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工作的挑戰。更有少數過度自信,而且往往以不恰當的方式展示其自信,也不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

幸好我們的學生大多很珍惜這些學習機會,實習後他們的改變也很明顯。多數學生實習後變得更為成熟。實習提醒他們在大學餘下的學習時間有限,促使他們積極尋找機會,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陳博士:很多同學經過實習後都變得成熟,只是程度不同。在工作場所,有些學生得到機會探索自己的潛力,這些潛力甚至老師都未有察覺到。我其中一名學生在實習期間幫忙他服務的機構組織了一個大型活動,他的努力得到上司的讚賞,他的信心也因此大大增強。事實上,許多學生非常重視主管的讚賞。這是對他們能力很大的肯定。

何博士:我舉一個例子,一名實習生幫助一家社福機構在商場組織宣傳活動,他在現場被邀請擔任活動的司儀。這名學生事前沒想過會被邀作司儀,他亦沒有任何相關經驗,「臨危受命」令他非常緊張,幸而他最終完成任務,表現更是令人滿意,這次經歷更成為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完成了任務,該次教學經驗也給他們留下了持久、正面的影響。

 

在另一個例子中,三名修讀社會科學系非教育課程的學生被要求在一所中學教授整個級別的學生。他們沒想到要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完成了任務,該次教學經驗也給他們留下了持久、正面的影響。

 

8. 你能分享一些有關實習計劃的難忘事情嗎?

郭小姐: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以及之前的社會科學系)一直與眾多組織合作,為我們的學生安排實習。其中包括非政府組織和大、中、小型公司。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優勢,無論被派到小機構還是大機構,在實習期間,都要盡你所能完成分配給你的所有任務。

實習不僅是學生成長的機會,也是教大建立聲譽的機會。當合作機構告訴我,我們的學生幫到它們,並讚賞教大實習生為它們作出的貢獻時,我感到非常高興。由於實習生表現良好,有機構要求我們繼續派學生到他們那裡實習。經驗告訴我,口碑對於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實習計劃的成功至關重要。

陳博士:有些學生非常喜歡實習計劃的邊做邊學方式,他們建議所有課程都應該包含體驗式學習的元素。我很高興知道很多學生都明白,如果他們能給實習機構留下好印象,那些機構將來可能會再次聘用他們。

何家騏博士(右三)熱愛足球,他很喜歡和學生一起踢足球。在足球場上,何博士與學生建立很好的友誼。

何博士:不少教大學生認為自己成績不佳,有些會將自己跟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比較,這樣的比較有時會導致他們產生自卑感。

 

實習主管看到這些學生擁有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優勢

 

當這些學生得到實習主管的肯定其工作表現時,他們便不會再低估自己。實習主管看到這些學生擁有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優勢,當學生的信心透過實習增強時,我感到很鼓舞。

從實際層面來看,實習機構的良好評價將來可幫助他們進入自己喜歡的領域甚至自己喜歡的公司。

 

註*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於去年7月由原社會科學系和亞洲及政策研究系合併而成。原來的兩個學系都在教大開創先河,各自推行學生實習計劃,為修讀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外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自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於去年7 月成立後,兩系的學生實習計劃就整合為一,並得以擴充。本文集中報導社會科學系及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在實習上的安排。